1、比如设计高程1477.169m,后视读数0.550 视线高=设计高程+后视读数前视读数=视线高—实测高程2、水准测量又名“几何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
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
由于不同高程的水准面不平行,沿不同路线测得的两点间高差将有差异,所以在整理国家水准测量成果时,须按所采用的正常高系统加以必要的改正,以求得正确的高程。检核1.计算检核B点对A点的高差等于各转点之间高差的代数和,也等于后视读数之和减去前视读数之和,因此,此式可用来作为计算的检核。
但计算检核只能检查计算是否正确,不能检核观测和记录时是否产生错误。
2.测站检核B点的高程是根据A点的已知高程和转点之间的高差计算出来。若其中测错任何一个高差,B点高程就不会正确。
因此,对每一站的高差,都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检核测量。
1)变动仪器高法:同一测站用两次不同的仪器高度,测得两次高差以相互比较进行检核。
2)双面尺法:仪器高度不变,立在前视点和后视点上的水准尺分别用黑面和红面各进行一次读数,测得两次高差,相互进行检核。
3.路线检核测站检核只能检核一个测站上是否存在错误或误差超限。
由于温度、风力、大气折光、尺垫下沉和仪器下沉等到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尺子倾斜和估读的误差,以及水准仪本身的误差等,虽然在一个测站上反映不很明显,但随着测站数的增多使误差积累,有时也会超过规定的限差。
1)附合水准路线检核2)闭合水准路线检核3)支水准路线检核
没法计算,水准测量表本身不具备计算实测高程的功能
用水准仪测量出已知水准点与未知的之间的高差从而计算出未知的的高程。
设已知点的高程为H0,已知点与未知点之间的高差为h,则未知的高程为H=H0+h。
而h一般是用水准仪来完成的。以四等水准为例说明如下:
首先在已知水准点和尺垫上分别立尺,水准仪架设在两点之间,分别读取读数a、b。本站的高差为hi=a-b,依次重复该作业直指未知点(所测水准点),将这些高差累计则求得h。
水准测量表中实测高程的计算通常涉及**观测高差的记录、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分配以及最终的高程确定**。
首先,需要在水准测量表上填写已知数据,包括起始点的高程和各测站的观测高差。然后,通过将水准仪设置在各个测点上,读取后视点和前视点的水准尺读数,计算出各测段的高差。
其次,对于闭合水准路线,需要计算高差闭合差(即实际观测高差之和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并判断其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如果闭合差超出允许值,需要对观测高差进行改正,以确保最终的高程计算结果达到所需的精度标准。
最后,根据起始点的已知高程和各测段的改正后的高差,可以逐步推算出其他各点的高程。具体计算公式为:待测点高程 = 已知点高程 + 改正后的高差。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各种误差的影响,比如仪器误差、观测误差等,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小这些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比如设计高程1477.169m,后视读数0.550 视线高=设计高程+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视线高—实测高程 转点时也是使用这俩个公式 先算出实测高程 已知的直接填上 后视读数可以随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