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节气的三种方法:一是地球公转过程和几个特殊位置:如果在北半球;3/19;20;21,当太阳直射在赤道并开始向北回归线移动时,就是每年的3月21日,是中国农历的春分;6/22,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并开始向赤道回归时,就是每年6月22日,是中国农历的夏至日,9/22或23,当太阳从北回归线回归,直射赤道,并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是中国农历的秋分,12月22 ,当太阳到达其最南端的直射点——南回归线时,是中国农历的冬至,如果在南半球则刚好相反!二是季节与节气的相关知识;春夏秋冬分配在阴历十二月里,每月月首称“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个节气。
三是与季节和节气相关的民间节日和民俗。如太阳直射赤道时,为二分日;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为二至日。其中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然后是判断节气。二十四节气及其顺序必须记牢。如下面的“二十四节气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天,(立)夏(小)满芒(种)夏(至)暑相连(指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四句中,每句代表一个季节,各有六个节气,分别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开始,到相应的季节结束。其中“二分日”和“二至日”等四个与地球公转四个特殊位置相关的节气都位于四句话的中间位置,便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