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尧、舜、禹等有德圣君的寿数都很高:尧禅位28年以后,以118岁(有说116或117岁)的高龄逝世;舜恰100岁,死在九嶷山;禹53岁即位,在位15年,享年68。
除禹之外,尧、舜的寿岁都在100岁以上。即使68岁的禹,在平均寿命不到40岁的上古时代,“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寿命相对一般人来说,也是高的:与七十的古稀之龄之差2岁。这么高的寿岁令人生疑: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条件特差,自然环境恶劣,人均寿命都很短的情况下,这些仁帝圣君整日忙于国事,劳心劳力,席不暇暖,为何能得享高寿?不妨来一番“小人之心”度之。一是为尊者讳,极力美化这些仁帝圣君。古代一般有避讳的传统,尤其对至高无上的帝王将相,更是讳莫如深。尧、舜禅让的美德传为千古美谈,又是帝君的榜样,为他们避讳,自然而然。二是寄托了当时人们渴望贤帝圣君统治的良好愿望,希冀好人得好报。好人好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但愿人长久”,三星高照,福、禄、寿齐全。帝君们长寿,是最大、最好的回报之一,也是子民们最为朴素的善良想法。三是符合“惟仁者寿”的传统理想,期望后来的统治者行仁政。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思想,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尧、舜、禹之类的圣君,为国为民,属于“仁者”,仁者是福享千年的。四是古籍本身的记载不够真实。司马迁的记载来源于《尚书》《竹书纪年》等古籍,这些古籍中的记载有的是一些神话,不足采信;即使没有神化、美化的地方,也没有足够的依据可以稽考,以致以讹传讹,陈陈相因,史家们不加辨别地一代代记录了下来。这些圣君们无论高寿与否,现在已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他们的仁政口耳相传,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