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有"四宝":徽剧傩舞歙砚徽州三雕 第一宝:婺源徽剧,是一个富有特色、流传广泛、雅俗共赏的古老剧种。
清代中叶,婺源就有艺人组班演出,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徽戏剧目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戏"的成分浓。徽剧声腔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并吸纳了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婺源徽调。婺源徽剧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也有别具特色的西皮、高腔和昆腔。 第二宝: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舞蹈艺术研究难得的"活资料"。婺源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婺源傩舞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的传统风格。动作多为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音乐伴奏均以舞止曲终为原则,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第三宝:婺源歙砚,制砚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可追溯至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前。歙砚的制作工艺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其石材纹理总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石材纹理缜密,兼具"坚"、"润"之质,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之特点,被艺术家们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第四宝:婺源"三雕"艺术,是指在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木雕,用于古民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牌坊,于1597年进入始兴期。"三雕"各司其职,砖雕、石雕多用于门楼,木雕用于堂内。婺源"三雕"是徽派建筑的主要内容,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